欢迎光临临泉县人大常委会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旧栏目 / 调查研究 / 调查研究
关于全县农业产业化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浏览次数:5547   发布时间:2008-04-25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2008年工作要点安排,3月27日4月7日,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姚金志,县人大农工委主任何继轩,县人大常委会委员董峰,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工作人员杨蔚等一行赴瓦店、杨小街、范兴集、谭棚、吕寨等乡镇和有关企业对农业产业化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采取听汇报、实地查看、走访干部群众、召开座谈会等形式进行。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农业产业化建设基本情况

    近年来,县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通过加强领导、强化措施,使全县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龙头企业日益壮大。目前,全县已有国家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3家,市级龙头企业18家,县级龙头企业20家,其中新增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7家。瓦店山羊集团跻身于全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00强,阜阳宝鼎粮油有限公司、临泉隆茂粮油有限公司、临泉富恒面粉有限公司已成长为省级龙头企业。全县龙头企业带动农户数达27万户,占全县总农户数的63%,农民人均纯收入来自产业化经营部分的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达30%。

   (二)基地建设稳步发展。基地建设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依托,培育主导产业,建设龙头企业,都要以基地作为支撑。围绕主导产业,由政府规划,全县重点培育建设了十大生产基地。如:以谭棚、杨桥、牛庄等乡镇为中心的69万亩强筋优质专用小麦基地,以瓦店、迎仙等乡镇为中心的40万只优质肉羊生产基地,以谭棚、吕寨等乡镇为中心的24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以牛庄、宋集为中心的2.3万亩中药材生产基地等。

   (三)专业市场逐步健全。全县形成了临泉农贸市场、瓦店山羊市场、长官屠宰市场、刑塘脱水蔬菜市场等十大专业市场,其中瓦店山羊市场集日上市量5000多只,年成交额1.5亿元以上。临泉农贸市场年交易量3.6万吨,年交易额近亿元,是集鲜活畜禽、水产、蔬菜、瓜果、优质杂粮于一体,功能齐全的皖西北最大的综合批发市场之一。

(四)专业技术协会蓬勃兴起。目前,全县拥有各类农民专业协会160多个,其固定资产2090多万元,兴办实体326个,年营销额6亿元,拥有会员6万多名。这些协会本着“民办、民管、民受益”和农民自愿互利的精神,严格按章程组织会员开展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为会员提供品种试验、技术培训、市场信息等各项服务,也在龙头企业和农户间架起了桥梁,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如范兴集乡成立了西瓜种植协会,拥有会员265名,走“基地+协会+农户”的路子;杨小街乡成立了西洋南瓜专业协会,会员达1200多人。

    (五)农产品品牌建设初见成效。县政府通过鼓励企业申报农业“三品”认证(即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组织企业参加农展会,使我县农产品的品牌价值得到提升,影响力日趋扩大。现有“隆茂”牌芝麻、“四海”牌羊肉、“盈昌”生姜等13个品牌农产品通过国家无公害产品认证;滑集园艺场取得了无公害梨、芥菜的产地认证,产品认证正在进行中;宝鼎粮油公司的四个麻油产品、临泉山羊集团公司1个羊肉产品、安徽文王酿酒股份公司14个酒产品、半截楼西瓜等20个产品取得了绿色食品认证。 “半截楼”西瓜、“盛和”麻油等农产品已成为响当当的品牌,成功打入大中城市超市,品牌效应正逐步显现。

二、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不够强,整体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表现在:一是龙头企业数量还比较少,规模不大,带动性不强。二是从管理上看,部分企业为家族式企业,管理制度还比较落后,难以适应企业扩大再生产的需要。三是人才匮乏。龙头企业大多在农村,专业技术人才不愿意去,即使去了,也会因生活条件、职业前景等原因,很难留住。人才的缺乏制约了企业技术、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产业化链条短,农产品附加值较低。一是表现在我县大部分农产品都是原料销售,缺乏精深加工,产业链条短,附加值较低。原料销售受市场行情、自然条件影响大,而农产品需要一定的生长周期,很难做到及时调整生产,一旦市场有风吹草动,农民就会损失严重。像我县的穿心莲、甜叶菊等农产品,就因为没有龙头企业做深加工,在价格上经常处于被动地位。二是品牌影响力不大。在农产品质量、包装差异较小的情况下,造成产品价格差异的就是品牌。目前我县农产品品牌建设虽然初有成效,但农业“三品”数量增长不快,主要原因是申报“三品”需要一定投入,而我县许多规模比较小的企业无力承担。

   (三)融资渠道不畅通,资金投入不足。一方面,由于我县多数龙头企业规模不大,难以获得国家的相关政策扶持;另一方面,大部分农业企业有效的抵押物少,抵押率低,银行信用等级不高,所以向银行、信用社获取贷款的难度较大。由于信贷门槛过高,即使初具规模、效益看好的企业和种植、养殖专业大户也难以从金融机构得到信贷资金支持,更别说小企业和散养户了。当前我县仅有少数企业能在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争取到为数不多的信贷资金,其他各金融机构基本不向农村、农民和“农”字号企业贷款。此外,各级政府的担保机构实力较弱,担保能力有限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获取贷款的数量。我们调查的企业、协会组织和种养大户都面临着资金短缺的问题,都反映贷款困难。

   (四)利益联结机制不够健全。 “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运行机制尚未真正建立,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中利益分配关系不规范,产业链条出现脱节现象。农民只在种养环节中有所获利,而在加工销售等增值环节中得到的实惠不多,因此农户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就不够紧密。

(五)政府服务水平还不够高。一是对农业产业化建设投入不足。我县的农业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像西部有些乡镇路况相当差,如韦寨到庙岔一段,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吕寨的小武种鸽培育中心,是自筹资金,回乡创业的典型,他们希望利用自己在外地积累的技术、人脉资源,带动家乡人民共同致富,但是由于通村公路路况太差,阻碍了争取外地客户的投资及企业发展。此外,政府对基地建设、专业市场的投入、支持力度也不够,对种养大户“以奖代补”的激励措施落实不到位。二是有些职能部门缺乏服务意识,存在不作为、乱作为现象。在执法过程中,作风简单粗暴,没有做到文明执法。

     三、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几点建议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然选择。在今后的发展思路上,要坚持“市场向导、企业主导、科技先导、政策引导”,坚持统筹规划、重点突破、示范带动、分层分步推进。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认识。

目前,我县很多人对农业产业化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对产业化的内涵缺乏准确理解,认为办几个小型加工工厂、养殖场,建几个大棚就实现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没有认识到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多环节、多部门紧密连接、相互配合的系统工程。要下大力教育干部群众跳出小农意识的束缚,深化对产业化的认识,真正树立起与实现产业化相适应的新思路、新观念,培育起敢冒风险、勇于创新的精神。要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组织干部群众听专家授课、到外地考察,开阔眼界,理清思路,不断强化典型示范,促使干部群众观念转变,特别是要抓好各级干部思想观念的转变。  

    (二)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科学规划,培育主导产业。

形成有市场、有规模的主导产业,是农业产业化发展重要的基础。要根据地区资源和市场情况,制定科学的产业发展规划,突出优势产业。我县的优势产业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粮油产业。目前,我国粮食供应偏紧,发展粮食产业既能有效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也很有市场前景。我县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适中,而且土壤肥沃、土质细密,适合各种优质粮食作物、油料作物的生长。俗话说:“颖州坡里不绝粮”,道理就在于此。二是畜牧业,尤其是食草畜禽。因为我们拥有丰富的农副产品及秸秆资源、宽阔的空闲宅基地及庭院,可以说家家能养、户户能喂。既便于形成小规模、大群体的产业集群,又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三是农副产品加工业,特别是精深加工。既是我县的主要优势产业,也是我们实现工业化的重要途径。

    (三)大力发展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是产业化体系中的核心,要按照“大”(规模大、带动面大),“高”(技术水平高,产品附加值高),“外”(外向型),“新”(新技术、新产品),“多”(多种所有制、多种组织形式)的原则,心精培育,促其发展。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加强品牌建设,扩大市场份额。我县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虽然在培育品牌上下了一番功夫,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但离知名品牌的要求尚有差距,“品牌”效应尚未显现。要鼓励企业积极申报“三品”认证、ISO系列、HACCP等各项认证,积极进行商标注册和县以上名牌农产品争创活动,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企业形象。

    2、加快技术创新,延伸产业链条。目前,我县农产品大部分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高,因此,必须加快建立技术创新体系,在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上下功夫。企业要积极与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开展技术合作、开发与交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企业技术、产品升级。有关职能部门要为企业搞好技术信息、技术咨询等,为企业产品研制、技术开发提供服务。鼓励有条件的龙头企业组建自己的研究开发机构,加强对应用技术的研究开发,逐步发展成为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能力强的现代农业企业或企业集团。

    3、拓宽融资渠道,突破资金“瓶颈”。一是银行应该与时俱进地对龙头企业推行适用的金融产品。比如以品牌作担保,提高其资产的抵押率;在农产品收获季节推出应急性的短期贷款;农业贷款要做到专款专用;农业发展银行、农行、农村信用社要真正地为“三农”服务。二是政府部门要积极帮助和指导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申报国家和省、市投资参股项目、重点产业化经营项目、贴息项目,争取项目资金。企业要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加快皖北经济发展设立的财政贴息补助、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等政策扶植的机遇,用足、用活政府的各种优惠政策。三是龙头企业自身也可进行改革,如进行股份制改造、吸引外资等。

    4、培养高素质的企业管理人才。要通过专家讲座、短期培训等形式,不断提高管理者素质,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优秀企业管理人才。

   (四)加强生产基地建设

    在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同时,要特别注重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基地的幅射带动作用。本县一些龙头企业由于没有基地建设作充分保障,使得企业的生产优势和生产要素不能得到充分发挥,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例如我县的面粉加工企业需要大量的强筋优质小表,但我们的优质小麦种植面积少,产量低,规模效应没能实现,供应跟不上企业的需求量。在基地建设中,要做好以下几点:一是专业化。实行“一村一品”,形成鲜明特色;二是规模化。围绕主导产业,调整区域布局,集中连片发展,形成规模优势;三是标准化,通过统一生产技术规程、统一产品质量标准、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的模式,生产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满足龙头企业对优质原料和市场对优质产品的需求。

(五)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构建龙头企业与农户良性互动的利益联结机制,一定要坚持“自愿、平等、互利”的原则,充分尊重企业和农户在市场经济中的平等主体地位,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二者兼顾,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不断完善“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协会+农户”等利益联结形式。首先要大力发展订单农业,让农民在种养环节获得经济利益。其次可通过让农民资金入股、土地入股、劳力入股等多种途径,保障农民增收,使农户享受到农产品在加工销售等后续增值环节带来的收益。

   (六)优化行政服务,创造良好环境

 政府要积极转变角色,充分发挥好引导和服务功能,可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要切实抓好农田水利、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垫定坚实基础。二是要狠抓各项优惠政策、扶持政策的落实。目前,国家对农业生产的政策还是很优惠的,要不折不扣予以兑现。三是各职能部门要协调一致、形成合力,营造有利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社会环境。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涉及的部门很多,必须加强协调、配合,才能促使其健康发展。比如公安、交通部门应积极配合,对鲜活农产品的运输按有关规定给予减征或免征通行费,保障农产品 “绿色通道”的畅通。四是要建立补助、奖励机制。可以给予重点龙头企业、规模种植、养殖户适当奖励;对扩大基地、推广良种和标准化体系建设可给予适当补贴;对农业产业化发展较好的乡镇进行表彰、奖励等,以激发广大群众对农业产业化建设的积极性。

 

                            

临泉县人大调研组

                          2008年4月